时间回到2000年前后,中国海军迎来了一批"重量级"装备——从俄罗斯引进的"基洛"级潜艇。这批被北约称为"大洋黑洞"的潜艇,凭借出色的静音性能和火力配置,迅速成为当时中国水下战力的中坚力量。
日前,美国"Military Watch"网站报道称,一艘"基洛"级潜艇在两艘052D驱逐舰、一艘潜艇救援舰和一艘补给舰的护航下,抵达俄罗斯海参崴参加"海上联合-2025"军演。这场"回娘家"之旅,既是中国海军实力的展示,也无意间揭开了俄罗斯潜艇部队的尴尬——时至今日,"基洛"仍是其最先进的常规潜艇。
不同于造船工业被分走的黑海造船厂,俄罗斯完整继承了苏联在潜艇领域的遗产。因此,当驱护舰出口陷入低潮时,"基洛"反而与苏-30、S-300并列,成为俄罗斯当时最重要的出口装备。中国不仅早于其他国家采购这三款装备,更为其后续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持。最终,12艘"基洛"进入中国海军服役,凭借"大洋黑洞"的威名,成为当时中国最有效的反航母利器。
展开剩余71%以现在的眼光看,这12艘"基洛"虽价值不菲,但作用极大。一方面,在国产潜艇技术落后时,它们保障了中国海军的水下战力;另一方面,"基洛"也成为国产039系列升级的直接技术参照。到2010年后,随着国产军事工业整体水平提升,最新版039已部分超越"基洛"。恰在此时,俄罗斯新一代"拉达"级潜艇即将落地,中国原计划继续购入"拉达"观摩技术。然而,这份意向合约最终无疾而终,取而代之的是国产039B和更先进的039C。
失去中国资源注入后,俄罗斯不得不独立推动"拉达"量产,但首艇技术水平不佳,俄海军操作数年后已决定将其退役。与此同时,俄常规潜艇部队渴求新装备,不得不在出口越南的"基洛"基础上,通过优化静音性能、拓展艇载武器,推出被称作"基洛"636.3的终极改进型。其最大特点,是可发射射程超1000公里的"口径"巡航导弹。俄黑海舰队在失去制海权后,正是靠几艘导弹舰和"基洛"636.3发射"口径"辅助战斗。
2024年10月,为太平洋舰队建造的第六艘、也是整个系列的第十二艘"基洛"636.3下水,次年6月交付使用。换句话说,当网友调侃"中国空军还在用图-16"时,此次"基洛"回俄,竟能见到才服役不到两个月的新潜艇。更尴尬的是,由于"拉达"的AIP系统至今未成熟,俄海军始终不同意量产,潜艇部队缺口巨大。因此,不排除俄继续建造"基洛"636.3的可能——轰-6K虽平台硬件不强,但作为二线导弹发射平台,对性能要求相对较低;而潜艇是需基础性能交战的一线装备。
相比之下,中国不仅在039B上搭载了AIP系统,成为全球少数突破该技术的国家,还得到巴基斯坦认可,出口了8艘带AIP的"麒麟"级。十一年前还满心欢喜与中国签订潜艇协议的俄罗斯,如今在常规潜艇领域已被彻底甩开。国内此前退役了两艘技术状态较差的"基洛"877型,剩余10艘均为更先进的"基洛"636型。此次派遣后者参加军演,被外界解读为"避免039信息泄露""便于与俄海军指挥联络",但也不乏炫耀成分。
俄罗斯海军已明确优先发展潜艇,但常规潜艇无AIP模块是硬伤。而中国在AIP领域的技术已非常成熟,双方合作空间巨大——说不定此次去的"基洛",就是改造模板。
发布于:山西省富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