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看到戈尔巴乔夫住院的照片,不禁让我感到一股寒意,这位曾经的苏联领导人似乎已经离我们不远了。无论他是继续活着,还是即将离世,关于他的学术研究和讨论绝不会停止。
目前,学术界对戈尔巴乔夫的研究有一个令人困惑的地方:他曾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莫斯科大学的法律系,是一个前途无量的毕业生。可令人疑惑的是,为什么他没有选择留在莫斯科继续发展,而是远赴偏远的斯塔夫罗波尔工作呢?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并不复杂。首先,戈尔巴乔夫的家乡就是斯塔夫罗波尔,那里人熟地熟,回到家乡工作无疑更容易获得支持与发展。其次,他的妻子赖莎也在背后为他提供了建议:如果想要进入苏联的高层,必须从基层做起,逐步积累经验与人脉。这一点在苏联的体制中尤其重要,苏联的领导人选拔机制并不会从莫斯科的精英中选拔,而是倾向于从地方的基层领导人中提拔。
一、突如其来的历史转折
戈尔巴乔夫刚到斯塔夫罗波尔州工作那年,正值苏联政坛动荡的时期,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谴责引发了全社会的震动。1956年3月下旬,苏联各地的党组织召集党员参加会议,会上赫鲁晓夫作了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“秘密报告”,公开批判斯大林及其政策。这是自苏联建立以来,第一次有领导人如此公开地批判前任领导人的做法,且内容直指斯大林在苏德战争初期的失误和在1930年代犯下的种种错误,甚至包括他对列宁的亲信进行的大规模打压。
展开剩余79%戈尔巴乔夫对于二战的记忆并不深刻,但他仍然清楚地记得,德军占领斯塔夫罗波尔时,他的祖父因私藏粮食被抓捕并流放。这是戈尔巴乔夫一直以来不敢对外提及的家族创伤。而对于赫鲁晓夫的“秘密报告”,戈尔巴乔夫感到极大的震惊和意外,因为从来没有人敢如此大胆地批判斯大林。
事实上,戈尔巴乔夫在大学时对苏联的体制已有不满情绪,只是由于斯大林时代的高压政策,他从未敢公开表达这些情感,哪怕内心充满了对现状的反感。直到1956年赫鲁晓夫公开批判斯大林,戈尔巴乔夫才有机会对苏联历史和体制提出质疑。在这之后,戈尔巴乔夫对斯大林的看法逐渐发生了转变,这也是他日后领导风格的基础。
二、思想的逐步转变
1961年,苏联召开了第22次党代会,戈尔巴乔夫作为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的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。在会上,他投票支持赫鲁晓夫的决策,即将斯大林的遗体移出红场陵墓。这一决定标志着苏联开始进行全面的去斯大林化。
1961年是苏联在世界政治和科技领域达到巅峰的一年,苏联不仅成为太空探索的先锋,尤里·加加林也成为全球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,象征着社会主义的强大。与此同时,苏联的经济增长也异常迅猛。赫鲁晓夫和许多苏联领导人因此对社会主义的未来充满信心,甚至开始重新修改党纲,宣称“这一代苏联人将生活在共产主义社会”。赫鲁晓夫还提出了一个宏大的目标:到1980年,苏联人将享受到极为丰富的物质生活,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免费午餐和各种社会福利。
然而,赫鲁晓夫的改革并不顺利,虽然苏联经济在短期内实现了飞速增长,但他依然未能克服苏联体制的根本问题,特别是如何平衡国家的高度集中与人民的自由之间的矛盾。戈尔巴乔夫一度对赫鲁晓夫产生了强烈的钦佩,他认同赫鲁晓夫的理想,并坚信赫鲁晓夫提出的改革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关键。然而,随着时间推移,戈尔巴乔夫逐渐发现,改革的复杂性和阻力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,许多基层干部和高层领导人并不真正支持赫鲁晓夫的改革,甚至暗中反对。
三、对赫鲁晓夫的同情与反思
毛主席曾经评论赫鲁晓夫的改革为“揭了盖子,捅了娄子”,这是因为赫鲁晓夫虽然在改革过程中推翻了斯大林的许多政策,但他依然无法根本改变苏联体制中深层次的问题,反而引发了大量的内部反对。戈尔巴乔夫在斯塔夫罗波尔工作期间,仔细观察了赫鲁晓夫和苏联高层之间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。他意识到,虽然赫鲁晓夫掌握了政权,但并未完全控制苏联的高层,许多高层干部仍然是斯大林时期的官员,他们并不反对斯大林的政策,只是表面上支持赫鲁晓夫以图保住自己的职位。
赫鲁晓夫的改革之所以受到如此多的反对,也与他在改革过程中的摇摆不定和缺乏系统性有关。戈尔巴乔夫同情赫鲁晓夫,认为他在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巨大阻力,特别是在与亲斯大林的官员斗争时,消耗了赫鲁晓夫大量的精力。1964年,赫鲁晓夫因在党内的失势和内部的“宫廷政变”被迫下台,戈尔巴乔夫深感同情,甚至在与一些欧洲领导人的交流中表示,赫鲁晓夫的改革时机过于仓促,民众尚未准备好接受如此剧烈的变化。
戈尔巴乔夫逐渐意识到,赫鲁晓夫失败的根本原因不仅仅是改革的激进,而是改革缺乏理论基础和深思熟虑的策略。即使在戈尔巴乔夫后来上台后,他仍然未能真正跳出赫鲁晓夫改革的思维框架,而是尝试延续这一路径,结果导致了苏联体制的进一步动荡。
在与其他欧洲领导人的交流中,戈尔巴乔夫反思赫鲁晓夫的失败,并深刻体会到改革的复杂性与风险,这些体会在他自己后来的改革过程中产生了重要影响。尽管戈尔巴乔夫对赫鲁晓夫保持着同情,但他并没有从赫鲁晓夫的错误中吸取足够的教训,反而更加强调改革的急迫性和广泛性,这也为苏联的最终崩溃埋下了伏笔。
图片来源: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